当前位置: 首页> 大纲> 正文

2019年河北省专接本文史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22019年河北省专接本文史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试说明 
 
***部分:现代汉语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考试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   
绪论部分讲述现代汉语概况,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概念及七大地域方言。语音部分讲述现代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较全面牢固地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掌握汉语语音的分析方法以及朗读技巧,具备说好并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文字部分讲述汉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构造和形体演变、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分析和正确运用现行汉字的水平。 词汇部分讲述词汇和词汇单位及构词法、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义项和义素、语义场,语境、词汇的组成、词汇的发展和规范化等。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学、语义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够正确辨析和解释词义,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语法部分讲述词类的划分原则、各类词的特征、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及其类型、分析句子的方法、标点断句的方法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具备辨别词性、短语和句子类型、析句、造句以及分辨句子正误、改正病句的能力。 修辞部分讲述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用的修辞格和语体类型。要求学生注意选词造句,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具备语体意识,改进文风,对语言的运用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炼、生动、连贯、得体的要求。 
 
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命题坚持基础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 5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改错题、名词解释题、分析题和简述题。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绪论   
(一)“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几个概念。(了解)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了解)   
(三)汉语的国际地位、汉语七大方言的代表话和分布。(了解)   
(四)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理解)   
二、语音   
(一)语音概说 
1.语音性质,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理解) 
2.语音单位:音素、音节;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声调。(了解) 
3.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和用途,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和作用。(了解)  
(二)声母、韵母、声调、音节 
1.声母的发音特点。(掌握) 
2.韵母的分类、十个单元音的发音特点、韵母结构的分析。(掌握) 
3.四呼、前响二合元音韵母、后响二合元音韵母、中响三合元音韵母等基本概念。(了解) 
4.普通话声调、调值和调类等基本概念、五度标记法。(理解) 
5.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普通话音节结构特点、普通话音节的拼写规则。(掌握)   
(三)音变 
1.上声、“一、不”的变调。(了解) 
2. 轻声、儿化的性质和作用。(理解) 
3.语气词“啊”的音变。(了解)   
(四)朗读和语调、语音规范化(了解)   
三、文字 
 
(一)汉字概说 
1.汉字的性质。(理解) 
2.汉字的特点。(理解)   
(二)汉字的形体 
1.现行汉字的前身: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了解) 
2.现行汉字的形体:楷书和行书;印刷体和手写体。(了解)  
(三)汉字的结构 
1.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笔画,部件。(了解) 
2.笔顺的基本规则。( 掌握) 
3.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掌握)   
(四)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了解)   
(五)使用规范汉字(掌握)   
四、词汇   
(一)词汇和词的结构 
1.词汇和几种词汇单位。(了解) 
2.词的结构 
(1)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 音译外来词。(了解) 
(2)合成词:复合式(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重叠式;附加式。(掌握) 
 
(二)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1.词义及其性质。(理解) 
2.词义的分类:概念义;色彩义(感***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了解)   
(三)义项和义素 
1.义项的概念及分类;单义词和多义词;同音词。(理解) 
2.义素的概念及分析。(了解)   
(四)语义场 
1.语义场的概念及其种类(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了解) 
2.同义义场的概念、同义词的差别和辨析。(掌握) 
3.反义义场的类型:互补反义义场、极性反义义场。(了解)   
(五)语境和词义 
语境和词义:根据语境解释词义;语境使词义单一化、具体化;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理解) 
 
(六)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1.基本词汇的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理解) 
2.一般词汇的组成: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理解)   
(七)熟语: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及其特点。 
1.熟语的概念。( 了解) 
2.成语的概念及特征。( 了解) 
3.谚语的概念。( 了解) 
4.惯用语的概念,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了解) 
5.歇后语的概念及分类。( 了解)   
(八)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1.词汇的发展变化: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隐退和复出;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理解) 
2.词汇的规范化。(理解)   
五、语法   
(一)语法概说 
1.语法的性质: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理解) 
2.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了解) 
(1)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2)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中心语、补语、独立语。  
(二)词类 
1.词类的划分 
(1)划分词类的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理解) 
(2)词类的划分。(了解) 
2.实词 
(1)每类实词的主要语法特征。(了解) 
(2)辨析词性。(掌握) 
3.虚词 
(1)介词:语法特征(了解);介词大都由及物动词虚化,注意二者的区别。(掌握) 
(2)连词:语法特征(了解);连词、介词用法辨析。(掌握) 
(3)助词:语法特征。(了解) 
(4)语气词:语法特征(了解);语气词“的”、“了”和助词“的”、“了”的辨析。(掌握) 
4.词类小结:词的兼类和活用。(理解)   
(三) 短语 
1.短语及其分类。(了解) 
2.短语的结构类: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掌握) 
3.短语的功能类:名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了解) 
4.多义短语。(掌握) 
5.短语的分析。(掌握)   
(四)单句的句法成分 
1.各句法成分的构成材料。(了解) 
2.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独立语的语义类型。(理解) 
3.单句句法成分分析。(掌握)   
(五)单句的句型 
1.句类(语气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理解) 
2.句型(结构分类):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感叹句、拟声词句)。(理解) 
3.几种动词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掌握) 
4.单句分类及小结。(理解)  
(六)检查、修改语病的方法和原则(掌握)   
(七)复句 
1.复句的概念及单复句的辨析。(理解) 
2.复句的意义类型。(掌握) 
3.多重复句的分析。(掌握) 
4.紧缩句。(了解)  
5.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了解)  
六、修辞   
(一)修辞的概念;修辞与语言三要素的关系(了解)   
(二)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了解)   
(三)常用的修辞格(掌握)   
(四)常用的语体类型(掌握)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一)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和宋辽金文学五编。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先秦至宋辽金时代文学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及体式风貌的了解情况、对代表作家创作成就、文学风格及重点作品的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重点是知识要点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考试范围为自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考试内容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主要侧重考查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一)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系统了解在此期间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二)正确理解、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品,历史地、科学地评价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课程考试总分 200 分,其中中国古代文学部分占 120 分;中国现代文学部分占 80 分。 
考试既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编 先秦文学   
***章  上古神话   
***节  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了解)   
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了解)   
三、上古神话的保存(了解)   
第二节  神话的内容及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神话的内容分类(了解)   
二、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理解)  
三、中国神话的思维特征(理解)   
第二章  《诗经》   
***节  《诗经》的编集、分类和流传   
一、《诗经》的编定(了解)   
二、风、雅、颂(理解)   
三、汉代传习《诗经》的四家诗(理解)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掌握)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二、《七月》、《关雎》、《氓》、《采薇》等诗歌的题材内容   
三、《诗经》的内容和现实精神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的含义(理解)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掌握)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诗的传统(了解)   
二、“风雅”精神(理解)   
三、比兴的垂范(理解)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节  先秦散文的兴起  一、散文的源头(了解)   
二、记言文之祖:《尚书》(了解)   
三、记事简而有法:《春秋》(了解)   
第二节  《左传》《国语》的叙事与记言   
一、《左传》的成书(了解) 
 
二、《左传》的叙事特征(掌握)  
三、《左传》的记言艺术(掌握)  
四、《国语》的文学成就(了解)   
第三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战国策》成书及纵横家思想(了解)   
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掌握)   
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了解)  
第四章  《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节  《论语》与《老子》   
一、《论语》的文体特征(了解)  
二、《老子》的文体特征(了解)   
三、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了解)   
第二节  《孟子》散文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了解)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掌握)   
第三节  《庄子》散文   
一、庄子和《庄子》一书(了解)  
二、《庄子》的艺术成就(掌握)   
第四节  《荀子》与《韩非子》   
一、荀子与《荀子》(了解)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理解)   
三、韩非与《韩非子》(了解)   
四、《韩非子》的说理特点(理解)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节  楚辞和屈原的作品  
一、“楚辞”的产生(了解)   
二、“楚辞”的含义(理解)   
三、《楚辞》的编纂(了解)   
四、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  
第二节 《离骚》   
一、《离骚》的题解与主旨(了解)   
二、《离骚》中屈原的“美政”理想(理解)  
三、《离骚》的艺术成就(掌握)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的内容与风格(理解)  
二、《九章》的内容与特点(了解)   
三、《天问》与《招魂》(了解)   
第四节 屈原的地位及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  
一、屈原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理解)   
二、宋玉的作品(了解)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章  秦及两汉散文   
***节 《吕氏春秋》与《谏逐客书》  
一、《吕氏春秋》的成书及多彩的寓言(了解)  
二、李斯与《谏逐客书》(理解)   
第二节  西汉散文   
一、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了解)   
二、晁错的《论贵粟疏》(了解)   
三、《淮南子》一书(了解)   
第三节  东汉散文   
一、《汉书》的内容与行文笔法(了解)   
二、《吴越春秋》的题材内容与人物刻画(了解)   
三、东汉政论散文代表性作品(了解)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鲁迅对《史记》的评价(了解)  
二、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与修史动机(了解)   
第二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史记》的体例和结构(了解)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掌握) 
 
三、《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掌握)   
第三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史记》的地位(了解)   
二、《史记》的人文精神(了解)   
三、《史记》对后世的影响(理解)   
第三章   汉代辞赋   
***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汉赋分类(了解)   
二、骚体赋的含义及代表作家作品(理解)   
三、枚乘的《七发》和“七体”(理解)   
第二节  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赋   
一、司马相如在汉赋创作方面的成就及代表作品(了解)   
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内容特点及艺术成就(理解)   
三、扬雄的“四大赋”(了解)   
第三节  西汉其它赋家的创作   
一、东方朔的代表作《答客难》(了解)  
二、王褒的《洞箫赋》(了解)  
第四节 东汉辞赋   
一、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了解)   
二、述行赋的代表作家作品(了解)   
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作品(理解)   
第四章 汉代诗歌   
***节 乐府和乐府诗    
一、乐府诗的含义(理解)  
二、乐府诗的保存(了解)   
三、乐府诗的题材内容(了解)  
四、乐府诗的叙事艺术(掌握)   
第二节  东汉文人五言诗   
一、班固、张衡的五言诗(了解)   
二、秦嘉的《赠妇诗》三首(了解)   
三、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了解)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与保存(理解)   
二、《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掌握)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掌握)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章  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   
***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与乐府诗(了解)   
二、曹丕的《燕歌行》(理解)   
第二节  曹植   
一、曹植诗歌的创作分期及前后期诗歌内容(掌握)   
二、曹植是***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了解)   
三、曹植诗歌的特点及后人评价(理解)    
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蔡琰   
一、建安七子(理解)   
二、蔡琰的《悲愤诗》(了解)   
三、建安风骨的内涵(掌握)   
第四节  正始诗歌   
一、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理解)   
二、嵇康的四言诗(了解)   
第二章  两晋诗坛   
***节   太康诗风   
一、陆机、潘岳的诗歌(了解)   
二、太康诗风(理解)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左思咏史诗的渊源与贡献(理解)   
二、刘琨的《扶风歌》(了解)   
第三节  东晋诗坛   
一、王羲之与兰亭唱和(了解) 
 
二、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了解)   
第三章  陶渊明   
***节   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了解)   
二、陶渊明的文学创作(理解)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诗文  
一、陶渊明诗歌的题材分类(了解)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内容(掌握)   
三、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了解)   
四、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了解)   
第三节  陶诗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一、苏轼对陶诗的评价(了解)  
二、陶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   
三、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理解)   
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   
***节  谢灵运与鲍照   
一、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理解)   
二、元嘉三大家(理解)   
三、鲍照的文学成就(理解)   
第二节  永明体与齐梁陈诗坛   
一、永明体(理解) 二、谢眺对山水诗和新诗体的贡献(掌握) 
 
三、宫体诗(了解)   
第三节  庾信与北朝诗歌   
一、“温邢”与北朝文学(了解)   
二、庾信的文学成就与承前启后的地位(掌握)   
第四节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特点(理解)   
二、抒情长诗《西洲曲》(理解)   
三、北朝民歌的保存(了解) 
 
四、《木兰诗》的艺术成就(掌握)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和散文   
***节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   
一、魏晋辞赋代表作(了解)   
二、南朝骈体赋代表作家作品(了解)   
第二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一、《水经注》的文学价值(了解)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与特点(了解)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节  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一、小说分类(了解)   
二、志怪小说的内容(了解)   
三、干宝的《搜神记》(了解)   
第二节  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一、志人小说分类(了解)   
二、《世说新语》的编撰与内容(了解)   
三、《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掌握)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章  初唐诗歌   
***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理解)  
二、“初唐四杰”(理解)   
三、文章四友(理解)   
四、
阅读全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