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纲> 正文

2024年河北专升本地理科学联考专业考试大纲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考试说明

22024年河北专升本地理科学联考专业考试大纲

***部分:人文地理学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其也是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它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涉及广泛,构成一个疏松的综合体,综合来看具体围绕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二是区域研究,三是空间分析。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和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密切的学科,几乎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都与人文地理学有着密切联系,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现实动力。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人文地理学科的社会性和区域综合性,并且具备初步的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人口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课程、为今后进行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实践中熟练地应用人文地理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题、读图题和综合分析题。其中,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客观题占80%,能力型题占20%。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绪论

 1.知识要点

 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2.考核要求

 理解、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掌握人文地理学***新研究趋向与主要分支;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主要研究任务。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1.知识要点 

文化区的概念与类型,文化的扩散途径,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2.考核要求 

了解文化生态关系的基本类型,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化整合的基本概念;理解、掌握文化区的基本类型,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知识要点 

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内容,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2.考核要求 了解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理解并掌握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内容。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知识要点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考核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知识要点 

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2.考核要求 

了解主要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知识要点 

(1)人文地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社会调查法、科技文献资料法、新技术与新方法、区域地理方法。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主要数学模型、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现象学方法、时间地理学方法、社会生态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2.考核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掌握人文地理学各种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人口、人种和民族 

(一)人口与发展 

1.知识要点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理论,主要人口转变模式,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 

2.考核要求 

理解、掌握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理论,主要人口转变模式;了解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 

(二)人口分布与迁移 

1.知识要点 

人口分布概念与测度指标,世界及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机制。 

2.考核要求 

了解人口迁移的机制;理解、掌握人口分布概念与测度指标,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三)人种 

1.知识要点 

人种概念,划分人种的标志,世界种族的划分及主要种族,地理人种的概念及主要类型,人种起源、演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2.考核要求

 理解人种起源、演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掌握人种概念,划分人种的标志,世界种族的划分及主要种族,地理人种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四)民族 

1.知识要点 

民族的概念、形成及特征,世界重要民族的分布,主要的民族迁移与集聚,主要的民族变化与整合。 

2.考核要求 

了解主要的民族迁移与集聚,主要的民族变化与整合;掌握民族的概念、形成及特征,世界重要民族的分布。 

(五)民俗与流行文化 

1.知识要点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概念,主要体现民间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文化景观,世界主要流行文化。

 2.考核要求 

了解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概念,主要体现民间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文化景观,世界主要流行文化。 

 五、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知识要点 

农业起源的主要理论,人口压力学说与宴享学说比较,索尔关于农业起源地的推论,考古学的主要证据。 

2.考核要求 

理解农业起源的主要理论,人口压力学说与宴享学说比较,索尔关于农业起源地的推论,考古学的主要证据。 

(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1.知识要点 

农业发展三阶段,原始农业主要地区,传统农业基本特征,传统农业四大类型,现代农业基本特征,现代农业六种类型,农业形成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主要文明古国与农业的关系。 

2.考核要求 

了解农业形成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主要文明古国与农业的关系;掌握农业发展三阶段,原始农业主要地区,传统农业基本特征,传统农业四大类型,现代农业基本特征,现代农业六种类型。 

(三)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1.知识要点 

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地区分布,畜牧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2.考核要求 

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了解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地区分布,畜牧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四)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1.知识要点 

农业景观概念,农业景观的作用与价值,杜能的经典农业区位理论。

2.考核要求 

了解农业景观概念,农业景观的作用与价值;掌握杜能的经典农业区位理论假设前提、基本内容、研究思路与结论。 

六、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一)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1.知识要点 

工业革命的前提与基础,工业革命的基本过程,工业生产的扩散过程,工业生产的新发展。 

2.考核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的前提与基础,工业革命的基本过程,工业生产的扩散过程,工业生产的新发展。 

(二)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1.知识要点 

***产业中的工业布局,世界主要工业带,第三产业与工业关系。

2.考核要求 

了解***产业中的工业布局;掌握世界主要工业带,第三产业与工业关系。

(三)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1.知识要点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新工业区位论,重要工业类型分布的新变化,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2.考核要求 

了解新工业区位论,重要工业类型分布的新变化,全球经济空间格局;掌握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了解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二次偏离。 

七、聚落与城市化 

(一)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1.知识要点 

城市与乡村的概念与类型,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古代村落的发展,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世界城镇标准的规定,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2.考核要求 

了解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古代村落的发展,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世界城镇标准的规定;理解城市与乡村的概念与类型,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二)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知识要点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四方面含义,城市化四个阶段的含义与特点,城市化的五大动力机制,当代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四方面含义,理解城市化四个阶段的含义与特点,明确城市化的五大动力机制,掌握当代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三)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1.知识要点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三种力量,主要城市地域结构模型。

 2.考核要求

 掌握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三种力量及其作用,主要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及其特征;了解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1.知识要点 

城市体系的概念,城市体系的主要等级规律,城市景观的概念与城市感知。

2.考核要求 

掌握城市体系的概念,掌握等级规模法则与首位城市法则;了解城市景观的概念与城市感知。 

八、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知识要点 

语言的产生条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社会功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汉语的发展与七大方言的特点及分布。 

2.考核要求 

了解语言的产生条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社会功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汉语的发展与七大方言的特点及分布。 

(二)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1.知识要点 

世界语言谱系,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2.考核要求 

了解非洲语言类型及分布,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分布;掌握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 含语系主要语言类型及分布。 

(三)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知识要点

 语言传播的六大特性(外延性与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与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与同化性、演化性),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人文因素),语言扩散的六种形式及其结果。 

2.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语言传播的六大特性,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语言扩散的六种形式及其结果。

(四)语言景观

 1.知识要点 

文字的本质特征,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地名景观的概念及作用,世界范围内主要地名景观。

2.考核要求 

了解文字的本质特征,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地名景观的概念及作用,世界范围内主要地名景观。

 九、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一)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1.知识要点

 宗教的定义及其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宗教的分类与主要民族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2.考核要求 

了解宗教的定义及其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理解并掌握宗教的分类与主要民族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二)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1.知识要点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宗教主要传播形式,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类型,主要宗教组织,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2.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宗教主要传播形式,主要宗教的分布区;了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类型,主要宗教组织。 

(三)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1.知识要点

 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关系,宗教与文化关系,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关系,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

 2.考核要求 

了解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关系,宗教与文化关系,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关系,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 

(四)宗教景观

 1.知识要点 

宗教塑造的主要文化景观,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

2.考核要求 

了解宗教塑造的主要文化景观,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

十、旅游地理 

(一)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1.知识要点 

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大众旅游的发展。

 2.考核要求

 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大众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1.知识要点

 旅游者的国际定义,游客的中国定义,旅游业定义,客源地概念,世界主要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概念,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连接的重要性,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关系。

2.考核要求

 了解旅游者的国际定义,游客的中国定义,旅游业定义;理解并掌握客源地概念,世界主要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概念,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连接的重要性,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关系。 

(三)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1.知识要点 

文化概念与旅游地文化,旅游地文化的要素,旅游地文化的五大基本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旅游地文化概念,旅游地文化的要素,旅游地文化的五大基本特征。

(四)世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 

1.知识要点 

世界各大洲主要旅游资源及其特点,世界主要旅游国家及其主要旅游城市与景点特点。

2.考核要求 

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旅游资源及其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旅游国家及其主要旅游城市与景点特点。 

(五)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知识要点 

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旅游与收支平衡,旅游与就业,旅游与经济结构,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旅游与环境的三大关系,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旅游对区域的六大社会影响,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考核要求 

了解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旅游与收支平衡,旅游与就业,旅游与经济结构关系;掌握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旅游与环境的三大关系,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旅游对区域的六大社会影响,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十一、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知识要点 

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过程。

2.考核要求

 理解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政治扩散与整合,政治分离与变化。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知识要点

 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国家的边界与边疆。

2.考核要求

 掌握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三要素,国家核心区类型,边界与边疆的概念、含义。

(三)国家权利

 1.知识要点

 国家权利八大要素的构成,国家权利要素的作用,国家实力的两种综合分析方法(克莱因综合国力方程与综合三元要素学派)。 

2.考核要求 

了解国家实力的两种综合分析方法(克莱因综合国力方程与综合三元要素学派);掌握国家权利八大要素的构成,国家权利要素的作用。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知识要点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演变与特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五大主要学说。 

 2.考核要求

 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演变与特点;掌握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五大主要学说。

 十二、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1.知识要点 

环境知觉与认知概念与关系,地理物象及特点,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关系。

2.考核要求 

了解环境知觉与认知概念与关系,地理物象及特点,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关系。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1.知识要点

 行为空间的概念,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2.考核要求 

了解行为空间的概念;掌握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1.知识要点 

行为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2.考核要求 

了解行为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十三、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1.知识要点 

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考核要求 

掌握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1.知识要点 

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分与合,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2.考核要求

了解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分与合,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三)全球化与本土化 

1.知识要点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与内涵,文化全球化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与问题,文化本土化概念内涵,文化本土化表现形式与问题,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关系,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考核要求 

10 了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与内涵,文化全球化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与问题,文化本土化概念内涵,文化本土化表现形式与问题;掌握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关系,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学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地球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气候学、生态学、土壤学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阐明地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基本时空分布规律。它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通过从“部门”至“综合”的介绍方式,从地表的无机界到有机界乃至自然生态系统,从景观圈的上下边层至核心层,逐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理念。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且具备初步的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地理等课程、为今后进行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实践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其中,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客观题占80%,能力型题占20%。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知识要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考核要求 

理解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了解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知识要点

 宇宙和天体,太阳及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基本特征,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考核要求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的概况、太阳系的基本特征,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球的关系,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知识要点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2.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各自的地理意义。

(三)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知识要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上地幔及软流圈,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的组成及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基本特征。 

2.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的组成及特征,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基本特征。 

三、地壳 

(一)地壳的组成物质 

1.知识要点 

(1)矿物及物理性质(矿物概念,解理、硬度、颜色、条痕、光泽);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及其特征。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喷出和侵入活动,岩浆岩产状,岩浆岩根据矿物组成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及主要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闪长岩、流纹岩);沉积作用及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及特征,沉积岩主要岩石:砾岩、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变质作用及变质岩(变质岩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主要的变质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考核要求 

了解地壳的化学成分,理解矿物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的造岩矿物,掌握岩石的三大类型、代表性岩石及特征。 

(二)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知识要点 

(1)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基本形式(普遍性、永恒性、缓慢性、方向性,周期性;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岩相分析——海侵和海退层位,岩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和倾 18 角)、褶皱构造(褶曲要素及基本形式)和断裂构造(节理及分类、断层分类及断层的组合形态)。 

(4)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褶皱的野外识别、断层野外认识、构造地貌、构造影像)。

2.考核要求

 掌握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理解掌握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三)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1.知识要点 

(1)槽台说(槽台说的主要观点)。 

(2)大陆漂移及证据(大陆漂移要点、地质证据、古生物证据、气候证据、计算机模拟、极移曲线)。 

(3)海底扩张及证据(海底扩张要点、古地磁、海底地层年代及分布)。

(4)板块构造说(六大板块,板块边界类型,板块构造说的应用——地震成因及分布)。

2.考核要求 

了解槽台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理解板块构造说的主要观点,掌握六大板块及板块边界类型特征。 

(四)火山与地震 

1.知识要点 

火山的类型及分布,火山地貌的常见形式,地震的类型及地震分布。

2.考核要求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类型及火山地貌的常见形式,掌握地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特点。

(五)地壳的演化史 1.知识要点 地质年代及各代地史简述(前古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地质年代构成,了解各代地壳演化历史及其主要特征。

四、大气和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知识要点 

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固液杂质);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大气的热能(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表的长波辐射、大气保温(温室)效应,地球表层的辐射平衡);大气温度时间变化、空间分布。 

2.考核要求 

理解掌握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的结构,了解大气热能的来源,掌握温室效应、辐射平衡的概念;理解掌握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点。 

(二)大气的水分和降水 

1.知识要点 

(1)大气湿度表征(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2)蒸发和凝结(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水汽凝结现象(露与霜,雾凇和雨凇,雾及主要成因类型,云及主要类型)。 

(3)大气降水(降水成因及分类;降水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2.考核要求 

了解大气湿度表示方法,理解蒸发及其影响因素;理解掌握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了解各类水汽凝结现象的特点和成因;掌握大气降水的成因类型。 

(三)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知识要点 

(1)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地转风,梯度风;风随高度的变化)。 

(2)大气环流的三级模式(全球行星环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3)主要的天气系统(气团和锋、气旋和反气旋)。

 2.考核要求 

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掌握大气环流的三级模式,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天气特点。 

(四)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知识要点 

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成因(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气候带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气候的变化及其原因。

2.考核要求 

了解气候系统及气候的变化,掌握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解气候带的划分,掌握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成因。

 五、海洋和陆地水 

(一)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知识要点 

地球上水的分布及组成;地球上的水循环(大循环和小循环);水量平衡。

2.考核要求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与组成,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量平衡原理。

(二)海洋 

1.知识要点 

(1)海洋的自然地理区域组成(洋、海、海峡、海湾)。 

(2)海洋水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盐度、温度和密度、水色和透明度)。

(3)海水运动:波浪(波浪要素、波浪类型);洋流(主要类型、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潮汐(潮汐类型与引潮力、潮流)。 

(4)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2.考核要求 

了解海洋的自然地理区域组成,掌握海水盐度概念及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了解波浪运动成因及特点,理解潮汐运动的成因及类型;掌握洋流运动的类型、成因及大洋表 20 层洋流的分布特征;了解海洋资源类型。 

(三)河流 

1.知识要点 

水系及流域;河流的水情要素(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河流的补给(雨水、融水、地下水、湖泊沼泽水);河川径流(径流形成、径流计量单位、正常径流量、径流的变化);我国河流主要类型。 

2.考核要求 

掌握水系及流域的概念;了解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河流的主要水情要素、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掌握径流计量单位(流量、径流量、径流深度)和正常径流量的概念。

(四)地下水

 1.知识要点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总矿化度和硬度);地下水形成条件(岩石的水理性质、隔水层与含水层);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特征(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考核要求 

了解地下水形成及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六、地貌 

(一)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1.知识要点 

地貌的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岩性、生物、人类);基本的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考核要求 

理解地貌的成因及基本的地貌类型,理解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1.知识要点 

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物理、化学、生物风化);风化壳的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分布;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崩塌地貌及其特征、滑坡地貌及其特征、重力地貌灾害防治)。

2.考核要求

理解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了解风化壳及风化壳的基本特征,理解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及其基本特征。 

(三)流水地貌 

1.知识要点 

(1)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沟谷流水地貌(洪积扇、泥石流)。 

(3)河谷的发育过程,河谷的结构与河流袭夺。 

(4)河流地貌:河床与河漫滩、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阶地(成因及类型)。

2.考核要求 

理解河流流水的作用,了解河谷发育过程;理解洪积扇、泥石流的成因及地貌特点;掌握河谷的结构、河流劫夺的概念;掌握主要河流地貌(河流阶地、三角洲)的特点及成因。 

(四)喀斯特地貌 

1.知识要点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岩性与构造、水动力条件);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和石芽、溶斗和落水洞、溶蚀洼地、峰丛峰林和孤峰);地下喀斯特地貌(石笋、石钟乳、溶洞、地下河);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2.考核要求

 了解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掌握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五)冰川与冰缘地貌 

1.知识要点 

冰川作用(冰川的运动,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冰蚀地貌(冰斗、角峰和刃脊,冰川谷,羊背石)、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缘(冻土)地貌。

2.考核要求 

了解冰川作用,掌握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掌握冻土的概念及分布特点,了解冰缘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六)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1.知识要点 

(1)风沙作用(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风积作用)。 

(2)风沙地貌:风蚀地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雅丹、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洼地);风积地貌(沙堆、新月型沙丘、纵向沙垄)。 

(3)黄土与黄土地貌(黄土分布及特性,黄土成因,沟谷地貌——纹沟和细沟,切沟和冲沟,沟间地地貌——塬、梁、峁)。

 2.考核要求 

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和风积作用的特点,掌握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了解黄土成因,掌握黄土特性及主要黄土地貌类型。 

(七)海岸地貌

 1.知识要点 

(1)海岸地貌及成因: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台);海积地貌(水下堆积阶地、沙嘴沙坝、连岛坝)。 

(2)海岸类型(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

2.考核要求 

理解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了解海岸类型及其意义。 

七、土壤圈 

(一)土壤基本性质 

1.知识要点 

(1)土壤概念及土壤物质组成(土壤原生和次生矿物,有机质,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 

(2)土壤剖面——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土壤外部特征—— 颜色、干湿度、孔隙状况、紧实度、新生体、侵入体。 

(3)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溶液的酸碱性、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 

2.考核要求 

了解土壤组成,认识和掌握土壤的剖面结构,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土壤的发育

 1.知识要点 

土壤形成(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学说,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土壤发生过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原始成土过程、灰化过程、粘化过程、富铝化过程、钙化过程、盐渍化过程、碱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泥炭化过程、人为熟化过程)。 

2.考核要求 

掌握土壤的成土因素,理解土壤主要形成过程。 

(三)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知识要点

 土壤分类系统;主要土壤类型(人为土、铁铝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淋溶土、新成土);土壤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概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合理利用保护原则)。

2.考核要求 

理解主要的土壤类型,掌握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原则措施。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地球上的生物界 

1.知识要点

 认识地球上的生物界。 生物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发展阶段;生物与环境(光与生物、温度与生物、水与生物、空气与生物、土壤与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

2.考核要求 

了解生物分类系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群落 

1.知识要点

 生物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生物群落(概念,形态与结构,群落演替)。

2.考核要求

理解种群概念特征,掌握生物群落概念、结构及动态演变。 

(三)生态系统 

1.知识要点 

(1)生态系统: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2)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 

(3)生态平衡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危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概念、结构、功能,了解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掌握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理解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一)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知识要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涵义及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2.考核要求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特征。

(二)自然区划及土地类型研究

 1.知识要点 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土地的分级、分类,土地评价和评价原则及方法。

2.考核要求 理解并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理解土地的分级、分类系统,了解土地评价的原则及方法。

第三部分:地图学原理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地图学原理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生产、生活、学习、旅游、科学考察、军事斗争等各种活动中都离不开地图。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不同的空间进行的,地图***大的优势,是把抽象的空间直观化,形象化。 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能做到:***懂得地图学基本理论,了解原理;第二地图是一种特殊语言,初步做到运用地图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三能够利用地图进行对相关地理要素分析、评价。 地图学原理包括:地图的实质,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主要内容: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理论,数学基础、符号系统、地图概括三大基本特征,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两大基本图种,现代制图新技术及地图应用等。通过学习了解现代地图涉及到的 RS、GNSS、GIS 和数字地球的相关原理和相关技术,***终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图形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服务。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既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5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读图题等。其中,基本知识性试题占 60%,能力型试题占40%。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引论

 (一)知识要点

1.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地图的分类、地图的构成要素。

2.地图学的概念、地图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地图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地图制作方法简介。 

4.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地图的定义、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的分类和地图学的概念。

2.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和地图学的研究内容。

3.了解地图制作方法、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 

二、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知识要点 

  1. 地球椭球体与大地控制、全球定位系统。

  2. 地图比例尺概念、形式。

  3.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基本方法、地图投影的变形、地图投影的分类。

  4.常用地图投影特点、地形图常用投影类型。 

  5.地图投影的判别和选择。 

  6.地图投影的自动生成和转换。 

(二)考核要求 

  1. 掌握地球椭球体、大地水准面、GPS、比例尺、地图投影的概念。

  2.理解地图投影的方法、过程、地图投影变形、地图投影的判别和选择。

  3.理解主要的地图投影类型,掌握正轴投影的经纬线特点、变形分布规律及其用途。重点掌握墨卡托投影和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特点。 

  4.了解地图投影的自动生成和转换。

 三、地图语言:地图符号系统 

(一)知识要点 

1.地图符号的概念、分类、量表。 

2.地图符号视觉变量及其视觉感受效果。 

3.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影响地图符号设计的因素,点、线、面状符号的设计方法。

4.色彩概述、色彩的表示与感觉、地图符号的色彩设计。 

5.地图注记的功能、地图注记的构成元素、地图注记的配置。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地图符号的概念、特征、分类、量表、视觉变量及其视觉感受效果。

2.掌握地图符号设计的原则及其影响因素,理解点、线、面状符号的设计方法。

3.了解色彩三要素、色彩的表示与特征,能够进行地图符号的色彩设计。

4.了解一般地图注记的功能、构成元素和图面配置方式。 

四、地图清晰性:地图概括 

(一)知识要点 

1.地图概括的实质、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地图概括的原则、地图概括的方法步骤。

2.地图概括的数学模式、内容选取法、形状化简法。 

3.地图概括自动化。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地图概括的实质;地图概括的原则、地图概括的方法和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

2.理解地图概括的基本过程步骤。重点理解内容选取法、形状化简法。

3.了解地图概括的数学模式、地图概括自动化。 

五、普通地图 

(一)知识要点

1.普通地图定义与类型、内容与特征、用途。 

2.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海洋、大陆水系、地貌、土质、植被)的表示。

3.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的表示。

4.地图方向和地形图编号查询。 

5.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普通地图的定义、类型、内容、特征。

2.掌握普通地图特别是地形图上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表示方法。

3.深入理解掌握地形图方向线、方位角、偏角及地形图编号查询。

4.了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六、专题地图 

(一)知识要点 

阅读全文